
你的生活已经被3攻陷!不信想象一下你参加赛跑,在紧张的起跑前,裁判喊:1、2、3......4、跑!你当下的内心应该是崩溃的,想:“这裁判脑袋被门挤了?”
在中国文化里,“3”这个数字如影随形,神话中有孙悟空三借芭蕉扇,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成语中有约法三章、垂涎三尺、火冒三丈,社交酒场中有“罚酒三杯”“酒过三巡”......等等,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喝酒为什么也总按“3”行事。
"三杯"源于古代文化
关于“罚酒三杯”,有些人也许以为这是现代人的发明,其实不然,这是从传统文化里延伸出来的。古人倡导饮酒有节,饮不过三爵,过则违礼,不做“三爵不识”之人。即是说正人君子饮酒,三爵而止,饮过三爵,就该自觉放下杯子了。

古时的三爵酒是指:喝酒时,主人必须先于客人饮酒,是为“献”。这种礼俗起源很悠久,主人先饮,包含了向客人暗示“酒里无毒”,可以放心饮用之意。
主人饮过之后,客人亦须饮酒以回敬主人,是为“酢”,亦称“报”。之后,主人为劝客人多饮,自已必先饮以倡之,是为“酬”。
客人在主人饮过之后也举起酒杯畅饮,是为“应酬”,即以此回应主人的厚意。普通的敬酒,即以这三爵为度。

敬酒之所以以三为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三”就有一种特殊的理解。敬酒用“三”,说明敬酒者的情已很圆满了,三巡劝酒也是这个意思;而罚酒三杯,也是由“圆满”之意引申而成的“极限”之意,被罚者饮了三杯酒,说明他已有了完全认错之意了。
如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酒罚三杯不再是一种劝酒的方式,而是成为了一种纯粹的酒礼跟饮酒习惯。大多数场合都是以三为度炒热气氛,在推杯换盏间达到宾主尽欢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