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这个产品,用现在非常流行的词斜杠青年来比喻它最恰当不过了:身份多、角色多、斜杠多。这个概念是非常积极的。但用在辣条身上,我们发现它是一个浑身充满消极色彩的产品。低廉,肮脏,垃圾食品,小作坊,摊贩,地沟油,街边,上不了台面等等,这是我们对辣条的传统认识和定义。 卫龙辣条出名之后,我们发现从品牌到影响力,他一直不断颠覆着我们对辣条的固有印象。
1.借势-----跑男 也许大家大家还记得2015年4月份,卫龙辣条做了一个活动--“奔跑吧,辣条”,活动是的以软文形式出现。其使用了《跑男》和借势《跑男》的活动形式。其核心的思想就是大家在初高中的时候----学习压力大,爱吃零食,选择多的就是辣条。压力期过后,到了大学千万别忘记曾经陪伴他们学习奋战的零食界的“好基友”-----“卫龙辣条”。从而延长了辣条用户的消费生命周期,增加了辣条的消费场景。
2.借势双十一做活动 2015年11月份,卫龙围绕双十一做了一个“寻找天蝎座”的活动。他们用沙画视频的形式做了两集沙画故事,内容有些平淡,跟“寻找天蝎座”本身没有什么强烈的联系,也跟双十一没有直接挂钩。 沙画描述的是校园情结,再一次说明卫龙去年一直在校园情结当中做了大量的工作。它表现的是校园的爱情,即使在如今选择更多的年代,当时的初心还是美妙动人的。一方面说了卫龙的校园营销,另一方面也强调了口味和爱好的始终如一,强调用户忠诚度。 这个营销总是绕一个弯子讲一件事。我们想知道双十一,卫龙想做点什么,从产品购买角度,或者从产品本身等,卫龙不确定直接说大家的接受程度如何,从情怀上想唤醒大家更多的记忆。沙画和青春故事陷入了老套的情节中。最终它埋了个伏笔,说双十一请继续期待这个故事的后续,但是之后并没有后续的内容。
3.借势LOL--做竞猜游戏 2015年10月底到11月,卫龙做了一个英雄联盟的胜负竞猜游戏。近期在他们的微博上有一篇文章《假如我离开了英雄联盟》,对去年的内容是一次比较普通的竞猜赠礼活动。今年的这篇文章跟游戏联系做宣传。这篇文章的用户垂直性很强,很有针对性。 有游戏过程,内行话,专业用语,没有玩过这个游戏的人是体会不到那么深刻的感情的。通过文章争取和覆盖更多喜欢零食的游戏用户,但从中能感觉到,在内容上是越来越趋向于专注和极致。这篇文章对比去年的视频《逃学卫龙》,能看到卫龙在营销当中的跨越。
4. 借势电影-----《逃学威龙》 2015年10月底,卫龙做了一个视频-----“卫龙大电影之逃学卫龙”,借势周星驰《逃学威龙》之名做了一个校园短片。视频中前几秒钟,某高校放学后惊现黑帮交易,卫龙希望影响到自己的主要群体——学生以及曾经在校园中对辣条有情感的人群。原来,零食也能变成校园的抢手货,顺便让大家回忆一下学校里的狗血事。
5. 2016年的4月,网媒上再次出现了《逃学卫龙》的软文,里面使用的截图都是去年的视频,软文的描述也是去年片子当中的故事。时隔半年之后在软文中重新炒作《逃学卫龙》,文章其实想重点提出第二部,也就是4月份是要做第二部的预热。 这个剧情极为简单的小制作并没有真正延续下去的能量,生命力有限,侧重的除了校园之外,对产品并没有360度的展示。
6.旗舰店被黑 我们再说说今年卫龙的被黑事件。2016年6月之前的很多次营销,有自嗨的嫌疑,在这之后,事件本身的话题性、趣味性和目的性越来越强,并且创意有了整体的提升。那天,它有了一次天猫旗舰店的被黑事件。在旺旺聊天的截图当中,收货人显示,地址非常远,而且最搞笑的是32棵白杨树。买家地址非常特殊,在截图沟通中能看到,不能因为买了不能发货,难道只能退货吗?结果我们知道,这个买家是一位程序员。 这个事件营销总算是落实到产品销售层面上了,之前的各种情怀炒作,总感觉飘在空中,有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与线上店铺一定的距离。这一次妥妥地把店铺拉入了事件营销当中,搜索、围观,直接把关注度引向了店铺。 有人会觉得这是一场营销,有低估网友智商的感觉,后期为什么它会承认这是一场营销呢?
7.网红张全蛋直播辣条生产厂区 接下来,卫龙又做了一场很带感的事件营销,让富土康流水线的工人,真实身份是暴走漫画签约演员的张全蛋进场直播。 卫龙创始人始终在塑造一个健康、快乐、积极、活泼的品牌形象,市场团队经常对外称卫龙是一个网红。网红的定位,刺激屌丝善于互动的天性。邀请网络红人张全蛋到生产车间进行淘宝直播更是增加了这份默契。
8.模仿 9月份苹果7上市阶段,其模仿苹果7的广告设计同样赢得了吃货的眼球。 在去年《逃学卫龙》的短片当中,扮演马仔的女同学,把书包中的卫龙亮出来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卫龙的包装已经使用的是简洁风格了,这展示着卫龙的质量。为什么去年这个包装没有像今年这么火爆? 首先,去年是一个营销的积累期,卫龙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在讲情怀故事中,很多人看到了包装也没有机会被引导进入相关的话题讨论。去年可以说卫龙认领了一个热点,这个热点就是苹果手机。苹果手机是一个特别能创造和产生话题的产品,今年苹果7,无论是耳机,还是摄像头等等,都颇令人关注。 及早筹划,在苹果7上市时间引爆关注,卫龙再一次主动认领了热点。卫龙硬是从传统的辣条中跳脱出来,成为了可以细看和细品的美食。 从中我们看到了卫龙对于苹果设计的多角度模仿,无论从产品,还是细节,通通使用了科技范儿。过去不太健康,又贱、又烂的零食好像也有了更多可选、可吃、可品的特性。
9.奢侈品辣条 9月份又出现了一个热词,奢侈品辣条,在这个词上面,所有人都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矛盾冲突。奢侈品和辣条怎么能共存呢?这就像拎着LV吃路边摊一样违和。 BBC拍了一部三集的纪录片叫做《中国新年》,介绍中国人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其中就提到了辣条。有一个老头就说,辣条是中国25岁以下年轻人最受欢迎的小吃。一部纪录片,一句话就把辣条提升到了一个国际舞台的高度。 为何到了9月份,这个话题又会重新在媒体上活跃起来了呢?我归因为有心为之。在这之前,卫龙做了情怀,做了话题和事件,还蛮成功,辣条本身的定位和价值有没有得到改观呢?我认为有,但是还不够。短时间内产品还有没有提升价值的可能性呢?有没有全新的市场能重新给辣条定位呢? 《春节》纪录片给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对现在的中国市场来说,辣条的定位和影响已经形成了惯性。我们认为辣条就是一个小吃,但是不入流。对于美国市场来说,大家都感觉到非常得好奇。除了老干妈,竟然也能找到在美国销售的辣条。在这个新的市场,人们重新审视辣条,有一种浓浓的屌丝逆袭的感觉。以奢侈品辣条的概念把辣条包装成了一个在海外颇有身价的零食,从而把它转变为了国民美食。
10.顺利化解辣条危机 9月30日,在社交媒体上出现了关于食品安全的内容,其中说道,辣条不能再吃了,把辣条打回原来斜杠青年的状态,还在微博上形成了一个热词,辣条要被封杀了。对于出现的危机,卫龙还是很淡定的。卫龙不背这个锅,但是又希望占用这个热点,让不背锅的告白显得更真实一些。于是,顺着人们的思维惯性,用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再见”。打开图片才看到了真相,“封杀辣条,跟我有什么关系?”
11.10月份,卫龙模仿苹果线下旗舰店事件,从9月份过后,卫龙的模仿秀得到了广泛关注。苹果成为了卫龙极致模仿的标杆。马上要到双十一了,9月和11月之间的热点还需要持续热度,甚至再次引爆,什么样的机会能让卫龙完成这个任务呢?一次展会就带来了这样的机会。 曝出这个模仿苹果线下体验店的,所谓卫龙线下旗舰店,是在9月份设计图模仿之后,重新叠加了一层话题性。人们原以为,辣条能做到性冷淡平面设计风已经是很不容易的事情了,结果他们竟然又给了人们更多的惊喜,到处洋溢着苹果气息的辣条店,反倒多了很多喜感。原来辣条也有高档的一面。
12.、后来,卫龙辟谣那个不是线下旗舰店,而是糖业烟酒会的一个展厅。在整个辟谣的过程中,又把过去的事情整合重新炒作,形成了一个案例传播。 从2015年开始,卫龙一直在重新做品类代言。通过去年的营销过程,卫龙一直在抢夺流逝的情怀。在之前的这一段时间里,这些品牌对品类代言的功能慢慢消失。实际上,从过去到现在,卫龙在营销中属于逐步降级。从产品可以代言品类,到产品必须用明星来做代言,我们能够看到,这么多明星代言的零食,看多了真心会觉得无感。 卫龙和地沟油、小作坊、辣条放在一起,未必会有更多的标志性。虽然明星站台是品牌塑造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仅凭明星代言,未必能够真正占领用户的关注度,不能重塑对辣条品类的新认知。明星站台可以为品牌和产品带来一定的粉丝效应,但没有办法帮助产品重新进行品类的代言。最终拼来拼去,拼的还是品牌和产品本身。 从卫龙借势来说一说借势热点的三个习惯性。我们把品牌在遇到热点时候的反应分为了三类,分别为习惯性追踪,习惯性比试和习惯性习德。
习惯性追踪是什么呢?就是跟着热点跑,以完成借势任务为目的,结合的精密度可能不太高。2.在卫龙认领热点之后,在习惯性习得之下,卫龙很好地把握住了传统的、经典的童年味道,和有热度,有调性的新式创意之间的度,将两者都转化为了封杀品类的利器。 从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又看到它刻意模仿,将调性、展示、描述、包装等一系列内容予以极致模仿,扭转曾经形象带来的不利局面,在热点当中掘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