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病理性吐奶,生理性吐奶多是因为肠胃发育不成熟、喂奶姿势不正确、进食过多,胃里食物多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新手妈咪也不要慌张,掌握几个简单的小技巧便可轻松化解呢。
一、调整喂奶姿势
我之前见过很多家长为了方便喂奶、或者防止胸下垂,都采用仰卧式喂奶方法(尤其是晚上或半夜),其实这种喂姿是不科学的。由于宝宝较小,胃结构的特殊性,仰卧时奶水容易在胃里滞留,更容易造成吐奶。

1.1抱立喂奶
尽量抱立宝宝喂奶,让身体处于45度左右的倾斜状态。抱着喂母乳时,要让宝宝的头部高一些,身子低一些,这样能减轻宝宝吐奶的症状。抱立喂奶时,动作尽量要轻,不要剧烈晃动宝宝的身体。

很多新手妈妈自己都还是个孩子,不懂得如何抱娃,其实我们可以准备个哺乳枕,每次喂孩子时垫在腿上,不仅能解放双手,减轻胳膊的负担,哺乳枕的小枕头正好能让宝宝嘴和乳头保持45°,能降低吐奶发生的概率哦。
1.2奶瓶与嘴45°
给宝宝喝奶粉时尽量不要让宝宝躺着喝,坐着或站着比较好。而且奶瓶后部要略高于前部,奶瓶与嘴要保持45°让奶液完全充满奶头,将奶汁充满奶嘴后再给宝贝喂奶,避免空气在喂奶时带进孩子的胃,造成吐奶。
二、控制下奶速度
我家孩子每次吃奶时,都慌里慌张的,恨不得一口吃饱,医生也说了,吃奶过快或者奶水流的速度过快,宝宝口腔容易积累食物,吞咽的时候就会呛着,也容易造成吐奶。家长学会几个小技巧,控制宝宝吃奶的速度就能避免吃奶时吐奶哦。
2.1停顿式减速
我家孩子就是个急性子,每次我都是让她先吃几口,然后将奶头拔出,等嘴里的咽完了,再让她继续吃,这种停顿式喂奶,能控制她吃奶速度,不至于呛着造成吐奶,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宝妈缓解宝宝的吐奶情况哦。

2.2剪刀式减速
不过有时候宝宝含的紧,不好拔出来,为了不让孩子吃的太急,我们可以用食指和中指,轻微夹一下,乳腺管里奶水流的就会慢一点,就不容易出现口腔积食、来不及吞咽的情况啦,也免得宝宝吐奶。
2.3小孔奶嘴减速法
奶嘴过大容易使宝宝在喝奶时呛到而引起吐奶。也不宜过小,过小的奶嘴会使宝宝在喝奶时很费劲并且会吞食很多空气,导致腹中有气体,气体往上涌会引发吐奶。妈咪要挑选奶嘴孔大小适合宝贝的奶嘴。

小孔适合3个月且不能控制流速的宝宝;3至6个月以内选用中孔,中奶嘴与吸乳房所吸出的奶量以及吸吮运动的次数非常接近;大孔适合用于6至9个月,十字型孔奶嘴适合于9个月以上的宝宝,主要用于添加粗颗粒食物。
三、进行适当锻炼
宝宝胃容量比较小,没有饥饱意识,一旦哭闹家长就认为是饿了,每次喂孩子都有固定的时间、没有固定的量,导致胃里过多积食,下一餐再喂的时候,就容易造成吐奶,所以进行适当锻炼有助于肠胃消化,缓解吐奶哦。
3.1翻身运动
翻身锻炼不仅能帮助消化,还有利于宝宝身体灵活性的锻炼哦。让宝宝仰卧或者俯卧在妈妈身上,然后由妈妈的翻身带动宝宝的翻转,这种翻身不仅带给宝宝新鲜感,激发宝宝翻身的积极性,也让宝宝多了一份安全感。

3.2游泳运动
宝宝在水中游泳时会消耗能量,这个时候消化系统会主动加强消化、吸收功能,来摄取大量的养分,进而帮助消耗胃里积食;而且带宝宝去游泳还能充分地接触阳水与空气,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有利于体格发育。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在家里的话,室内温度最好在25°C~28°C。要求水温在37°C,如果是3个月以内的小宝宝,水温控制在38°C左右为宜。无论在家中还是在游泳馆,水温都要尽量保持恒温;而且还有注意脐带防水哦。
四、及时清除吐奶
宝宝吐奶后,无论是口腔、嘴边、身上都会伴有奶液、奶块等分泌物,如若不及时处理,奶腥味会刺激宝宝嗅觉,可能造成二次吐奶;如果奶块等分泌物进入鼻腔好,还会影响孩子的呼吸,所以家里宝宝经常吐奶的话,不可忽视这一小细节哦。
4.1擦拭法
宝宝吐奶后奶液顺嘴角流出,家长可用手帕或者是湿巾卷着手指及时清除婴儿口鼻内分泌物,以免有残留奶块,堵塞呼吸道,阻塞婴儿正常呼吸。因为分泌物会有一定的油渍,清洗时最好用温水,才能将污渍擦拭掉。

4.2俯拍法
有些宝宝,因为肠胃不消化,吐出的会有奶瓣等,或者呛在气管里了,宝宝脸上容易出现脸色苍白、憋气、喘气等现象时。此时立即,将婴儿俯卧在父母膝上,并稍用力从下至上拍打宝宝背部,促使口鼻、气管及肺中奶块能有效咳出,直至呼吸通畅。

4.3刺激呼吸法
咳出异物后,应刺激婴儿呼吸,以免缺氧。可以拍打宝宝的脚底,让宝宝大声哭,哭的动作就是大量吸气及吐气,以测试呼吸道是否通畅,并可观察婴儿是否存在呼吸异常,如哭声微弱、呼气困难,胸部严重凹陷等,如有即可送医。
生理性吐奶,家长可以通过喂养姿势、控制下奶频率等多方面缓解。宝宝饱餐一顿后也要禁止左翻右翻,尤其是被拎起双腿垫尿布。同样,按摩、抚触、洗澡等都应安排在喂奶前,只有掌握好小技巧才能更好的缓解吐奶情况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