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碰巧间接地读到《元史•抄思传》里的一句话:“人有三成人:知恐惧,成人;知羞耻,成人;知艰难,成人。”觉得挺有道理。说话人想必是直面人生,有感而发吧。“成人”,是成就一个人的意思;不单是成就一个人的事业,更成就一个人的人格。因为在熙熙攘攘的人生之路上,很多人“无所畏忌”,所以要强调“知恐惧”;很多人“寡廉鲜耻”,所以要强调“知羞耻”;很多人“投机取巧”,所以要强调“知艰难”,此之谓“对症下药”。
“知恐惧”,才会有所谨慎,才会避免莽撞。
“生活中最先获得的感觉之一就是恐惧。这是远古的礼物。那个时期的人,如果不知道恐惧,让狮子老虎霹雳严寒收拾成了渣滓,哪里还轮到现在说短论长。”(毕淑敏《心灵密码•“决定”的特点是理性》)从前,常有人用“乳犊不怕虎”赞扬“乳犊”的锐气、勇气;其实,“乳犊不怕虎”,也正暴露出“乳犊”的无知与鲁莽。“任何一个孩子,都可能有胆量从悬崖上往下跳,但只有一个成熟的人,才具备使自己免于荒谬的胆识。”(鲁思·斯特林《恐惧之外》)看来,愈“成熟”的人,才会愈“谨慎”。
“知羞耻”,才会自尊、自律,才会洁身自好。
“人是唯一知道羞耻和有必要知道羞耻的动物。”这是马克·吐温给“人”下的定义。这个定义中的“种差”有两项:1、“唯一知道羞耻”,这是说,其它的动物都不知道羞耻;2、“有必要知道羞耻”,这是说,如果不知道羞耻,就不能称之为“人”。恩格斯认为:“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决定了人永远摆脱不了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人性和兽性程度之间的差异。”(《反杜林论》)黑格尔则说:“具有羞耻之心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不知羞耻的人绝不会有美德。”“知道羞耻”,应该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知艰难”,才会学会顽强、坚韧,才会克服脆弱、浮躁。
作家王朔说:“每一个强大的人,都咬着牙度过一段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的日子。过去了,就是你的成人礼;过不去,求饶了,就是你的无底洞。”那段需要“咬着牙度过”的日子绝不只是“没人帮忙没人支持没人嘘寒问暖”,分分秒秒都是煎熬。这就是“艰难”。应对这“艰难”,不单是要高智商、高情商,还要高挫折商(俗称“逆商”)。
有人说:“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阶;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级;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蒋金镛《人生小酌》,《读者》1994年第7期)“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是战胜艰难的必要条件!只有“读懂”你遭遇的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你才可能抛弃脆弱和浮躁,你才能在迎战艰难的持久战中学会顽强和坚韧;只有“读懂”你遭遇的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你才可能抛弃侥幸和投机心理,你才能在迎战艰难的持久战中坚持尊重常识的科学态度。
扳起指头算,从“元代”到今天,相隔也很久远了吧。不知何故,醜奴儿觉得这“三成人”的告诫,还很新鲜,奇了怪不?难不成是历史真能高瞻远瞩,刻意为今天“保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