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苗会玲和开半挂车的丈夫老杨来到四川绵竹一家化肥厂提货。按程序,苗会玲先去办公楼拿提货单,然后去库房办票,最后去仓库装货。
办公人员以没收到货款为由,不给开提货单。苗会玲不争不辩,她淡定地给货主打电话,很快她就收到了32吨化肥的提货单。
她说:“遇上事情,你必须独当一面。”
她是2500万卡车司机妻子中寻常的一员,也是一根坚强的柱子,和丈夫一起撑着一个家。
第一趟跟车
2003年,苗会玲丈夫老杨辞掉甘肃老家每月只有600元的工作,贷款买了一辆大卡车,期望能跑出一条康庄大道。
老杨载的第一车货是生猪,从陕西兴平运往拉萨。苗会玲跟着老杨,给他壮胆。
从没出过远门的苗会玲起初很兴奋,迎着早晨升起的第一束阳光,身披傍晚落下的最后一抹夕阳,一路上风景是那么美好。
可仅仅过去一天,她的新鲜感消失了,取而代之是挥之不去的疲惫感。正值酷暑,每多耽搁一天,车上的生猪都多一分生病的风险,为了避免损失,他们只能日夜兼程。
老杨开车,苗会玲困到眼皮打架,她才敢眯上一会儿,但很快会警觉地醒来。一路上不停换左右腿的姿势,酸胀感却没有一丝解脱。但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随着卡车一路西进,犹如穿越进时光隧道。从洒满阳光,到倾盆大雨,再大雪纷飞,最后冰雹乱砸,拉萨用快进的“一年四季”,欢迎他们这些来自远方的客人。
迎接他们的还有不期而至的高原反应。因为缺氧,苗会玲满脸青印,喝进去的水,变成绿色的胃酸吐出来。
因为被堵在刚修的青藏公路上一天一夜,晚上被冻出了鼻涕,苗会玲只能不停抽纸巾擦拭。
早上才发现,握在手心的一团纸巾被乌黑的血浸透,原来她流的不是鼻涕,而是血,布满血印子的双脸也成了“高原红”。
苗会玲不停在心里想,要是回不去了怎么办。好在一切顺利,他们平安把生猪交到了货主手中。
但苗会玲的拉萨之行却留下了许多遗憾。老杨说什么也不肯带她去韩红歌中“美丽的家乡”喀日则,甚至连布达拉宫也因修缮工程而无缘参观,她绕着外围走了两圈才罢休。
返程的那天正值农历7月15,俗称“鬼节”,天特别黑,有7、8辆车翻倒在五道梁的路基下,交织的车灯照得现场惨不忍睹。
老杨和随车的两个生猪老板下车,却什么忙都帮不上。苗会玲不敢下车,更不敢看。她害怕得一路上再没有瞌睡。
她做了一晚上思想斗争,最终做出了一个艰难的决定。她要跟车,陪着老杨,不能让他一个人困着、累着、闷着经受这一路的辛苦。
1000万卡嫂的日常
苗会玲他们刚起步的时候,回程经常空跑,她心痛油钱,却不知该怎么办。
一个甘肃高台的卡嫂,告诉她要自己找货源。
以前苗会玲是坐在柜台后面,等顾客自己上门的老板,她从来不习惯主动吆喝。
在人生地不熟的外地,她更是不敢。
好心的卡嫂陪她一起去找货源,一回生二回熟,慢慢的,苗会玲面对陌生人时不再胆怯,沟通起来也越来越流畅。
路是跑出来的,跑着跑着他们在乌鲁木齐、张掖、成都都有了稳定的货源。苗会玲还会分享货运信息给其他司机,她也渐渐成为甘肃、四川货源圈,大家都信赖的苗姐。
生存逼苗会玲练出了与人沟通的本事,她总能在途中就把返程的货源给落实好,让老杨能安心开车。
长年累月跟车,她更是练出了十八般武艺,也更有能耐了。
她是老杨的好帮手。每次出发前他们都要用篷布把货保护好,她拉好扎好的角,老杨都不需要二次加工。
卸货后,她还能利索地把近百斤的篷布收下折好。
她胆子变大了,能蹭蹭几下就爬上码了几米高的货,像走在平地上一样,把每块货物都踩密实了。
老杨有一次从篷布上跌下来,腰跌坏了,胆儿也跌小了。可她不能怕,因为有些事必须得做,必须得有人做。
每一趟长途出车,都是对老杨身体的一次透支。她心疼老杨挣钱辛苦,自己要比他更能熬。半夜老杨休息,她就把眼睛撑成铜铃,盯着油箱,防“油耗子”偷油。
她对自己的要求也越来越低。
不打扮,她早已忘记穿裙子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不讲究,碰上没有热水的服务区,她能由着身上的馊味,几天几夜不洗澡。
不矫情,碰到下雪天下车挂防滑链,摔跤爬起来接着干,连痛都不会喊一声。
生活的磨难没有打倒苗会玲,反而让她快速成长起来,在卡嫂这个职业上也越来越得心应手。而她也越来越习惯卡嫂的生活,在她心中,老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
他们的“家”不到6平方的卡车头,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应俱全。而她的主战场,只有1平方。
在这1平方中,安放着洗菜的盆、切菜的砧板和炒菜的锅。
她喜欢给老杨做搓鱼子吃。和面,搓成5、6厘米粗的圆条。准备2、3份蔬菜,有时候是土豆、西红柿和大白菜,混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盆彩色菜肴。
汤锅加水煮开后,一条条中间粗两头尖的“小鱼”,随着剪刀的咔嚓声,快速地游入水中,翻滚着。
“小鱼”全部浮起后,捞起,浇上蔬菜,一碗喷香又好看的搓鱼子面就好了。
在颠簸的货运路上,做一餐饭并不轻松。看起来非常简单的搓鱼子,苗会玲往往要花上2到3个小时。
但是能让疲惫的老杨吃上热乎乎的家乡味道,她也就不觉得累了,只剩下“家”的满足感,让老杨的货运路也有了更多的温暖。
她说:“俩口子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他干啥,你干啥,齐心协力把事情办好就行。”
必不可少的“卡车人”
苗会玲和老杨一趟趟跑过黄河上下,卡车副驾驶室,她一坐就是20年。
在这20年里,他们还清了车贷,在县城买了房,还供儿子小康读了大学和研究生。
“小康读了7年大学和研究生,21万的学费都是我车里跟出来的。”每次只要谈到小康的学业,苗会玲说话的语气就会不自觉的上扬,那是发自内心的自豪感。
苗会玲还想让小康继续往上考,读个博士出来。于她而言,孩子应该用知识改变命运,才能离父辈走过的路越来越远。
为了孩子,千千万万个卡车司机披星戴月,穿行在运输大动脉上。
动辄上千里的行程,无法预料的路况和天气,给高强度的运输工作平添了更多风险。
是留守家里每天担惊受怕,还是跟车饱受风餐露宿之苦,这是每一个卡车司机的妻子都不得不面对的痛苦抉择。
据传化慈善基金会公益研究院在2018年发表的《中国卡车司机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近3000万的卡车司机,约2500万卡嫂,有1000多万人选择跟车。
为了生活,她们越适应卡嫂的角色,就越难尽到母亲的责任。
别的孩子都有家人陪,而她们却只能通过电话、视频来陪伴;
别的孩子的父母从不缺席家长会,而她们却只能对老师说一声抱歉;
别的孩子生日时有可口的蛋糕吃,而她们却只能送上遥远的祝福。
她们对孩子所有的亏欠,都化作前进路上的动力,一切只为把孩子送到梦想能够抵达的远方。
卡嫂的生活因为有梦,而变得更有力量。
卡车司机因为有卡嫂,生活有了温暖。
而我们的城市因为卡车司机,变得更有温度。
每年,起早贪黑的卡车司机在纵横交错的公路上织下密密的网,为4.3亿个家庭送上不可或缺的生活物资。
疫情期间,他们更是化身及时雨,为“干涸”的疫区送上生活必需品。而他们,因防疫要求,驾驶室被贴上封条,连着5、6个小时都不能下车。
有卡嫂的陪伴,他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他们的家。
生活不易,日子很苦,他们做彼此的拐杖,不离不弃,一起扛起磨难,驶向未来。
很赞同一个网友的观点,“中国人就是用这种方式,建起我们富强的国家。”
为每一个平凡而努力生活的人,点赞!
(图片及故事素材均来源于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