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币贬值得比较厉害,虽然这两天有些回升但整体来看依然处于贬值通道。上网浏览时看到了这么一个观点,人民币持续贬值,包括房贷、城投债在内的各类债务价值“缩水”,老百姓的房贷压力化解了、地方债务问题解决了,完美化解了一切风险,老百姓和国家都能轻装上阵,该消费消费、该投资投资、该发展经济发展经济了。
可事情真的是这样的吗?恐怕没有那么简单,债务并不会因为人民币的贬值而“缩水”,相反,还钱的负担可能会增加。
离岸人民币当下的汇率为7.128,前两天差一点突破7.2大关了,之后来了一波反抽,从7.1922跌至7.12,当然,依然处于高位。
本轮人民币贬值是从今年1月底开始的,2月底、3月初的时候有过反弹但之后加速贬值,2023年2月1日的离岸人民币汇率为6.705,相比于当下的7.128贬值了6.31%。
4个多月贬值6%,看着好像不多。可大家要知道汇率不是股票,相对而言是比较稳定的,尤其是人民币这样的全球第五大贸易货币,我们不能将人民币和印度卢比、阿根廷比索这样的货币比较。所以客观而言近期的贬值是比较厉害的。
既然人民币兑美元4个月贬值了6.31%,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以人民币计价的资产或负债同样缩水了那么多呢?比如,张三原本有100万元房贷,人民币贬值使得贷款跟着减少了,100万元负债缩水6.31万元、只值93.69万元了?按照这个思路,人民币贬值10%贷款只值90万元、贬值20%贷款只值80万元了,张三啥都没做就赚了是十几二十万元,真是太爽了。
我相信绝大部分朋友不会这么认为,因为大家并没有感受到自己的还贷压力减轻了,也没有觉得原来的100万元负债现在不值那么多了。难道是我们的切身感受出了问题?
并非如此,贷款确实没有随着人民币的贬值而“缩水”,相反,实际负担可能还多了那么一点。
明白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理解贬值的两层含义。
汇率贬值指的是人民币与其他国家货币之间的比率变化;物价贬值指的是人民币与国内商品和服务之间的比率变化。
上面这句话不太容易理解,先给大家看一下近几个月的中国CPI数据变化情况图。2023年2月至5月的CPI环比增幅分别为-0.5%、-0.3%、-0.1%和-0.2%,意思是2月至5月期间每个月的物价均比上个月低,物价下跌意味着钱更值钱了,也就是货币的购买力上升、人民币升值了。
是不是很神奇?人民币对美元贬值,可对国内的商品升值了!实际上一点都不神奇,这是典型的“外贬内升”,对外贬值、对内通缩(迹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前面提到的比较对象不同。就好比我身高1.8米,和大部分普通人比肯定属于高的,跑到省男子篮球队去比变成了小个子。
一方面,美国正在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不停加息缩表从市场上“收钱”,中国在降息、投放人民币进入市场,此消彼长之下人民币相比于美元而言没有以前值钱了;另外一方面,国内需求在经历了3月的集中爆发后呈现复苏不足状态,买东西的人少了,卖东西的只能降低价格吸引人们消费,人民币购买力由此上升,更加“值钱”了。
确定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并没有因为汇率贬值而下降后就可以讨论房奴们的还贷压力有否减轻了。
张三欠的100万元房贷并没有因为离岸人民币四个多月贬值了6.31%而减少6.31万元,相反,人民币购买力上升使得房贷更加“值钱”了,负债的实际价值增大意味着还贷人经济负担加重,如果你的工资不仅没有提高反而还下降了,那么你的还债压力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变大了。
实际上还有更加痛苦的事情。通缩迹象出现后企业的利润下滑,只能通过降低成本减少支出,裁员便是最重要的降成本方式。如果张三不幸被裁又无法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工作、获得稳定的收入,那么他的房贷压力更大,甚至可能出现断供,最坏的结果是房子被银行申请拍卖。
类似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地方债问题上。
以城投债为主的地方隐性负债已经成为了一些财政状况较差地区的最大风险点,人民币汇率贬值有助于化解地方债吗?答案和房贷一样,没有任何积极作用。
企业利润降低除了会裁员外还会导致利润减少,企业赚不到钱如何交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会因此下降。此外,各地出售国有土地使用权获得的收入向来是地方财政的重要财源,这两年房地产行业萧条、地卖不出去了,少了一大块收入的地方政府偿还城投债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你才会看到部分地区已经出现城投债展期20年的事情。
综上所述,人民币汇率主动贬值降低房贷、城投债等债务实际价值的观点根本就是无稽之谈,是不懂基本金融常识的表现,忽悠忽悠不懂行情的人可能还挺有效的,但在稍微专业一点的人面前就露出了马脚。
至于央行和外汇局没有像此前几次人民币快速贬值时出台各类政策是因为两点。一是5月的外贸出口数据不佳,汇率升值会进一步提高出口企业的成本,更不利于出口,索性不做干预;二是美联储即将退出加息通道(6月暂停加息),未来美元不会如此强势,人民币汇率有望自然上升。
本文就写到这里了,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请帮忙点个关注和赞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