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吃饭,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大家都不聊房产了。
搁几年前,这是一个必聊内容。
“你买房没?没买推荐个地方,升值潜力大,而且是学区,当时我就想买。”
“你家房子升值没,涨了多少呀?趁着涨了赶紧置换下呀?”
“那谁谁家,运气真好,和我一起买的房,价格都翻倍了,我家才涨几千。”
那聊得不亦乐乎,会让没房的恨不得钻进地缝。特别是过年回家聊这个,经常能把人尴尬死。
今年,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房价开始跌落,大家聊房价这个话题越来越少。
其实从各个国家发展来看,经济好坏和房价高低有一定关联性。
经济发展比较好时,整个资产都会涨价,大家收入预期不断上涨,也愿意贷款进行资产配置,购置房产成为首要选择。
购房者透支30年的消费,将大量资金从银行借出,流向房地产商、钢筋、水泥、家电、装修等相关行业。
这些行业从业者得到较好收入后,进行消费,促进消费繁荣,一般房子卖得好的时候,汽车也销量不错。
银行的钱就那么多,不是你花就是我花。有人负重前行,定有人岁月静好。
繁荣经济时,各个行业都是受益者。一旦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让经济循环受损。
疫情三年,对各行业都产生了不小冲击,从制造业、消费领域开始,大家感受了经济发展的寒冬。
就算没有疫情,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也是大概率事件。毕竟经过多年发展,新的增长点越来越少,社会急速转向了固化,整体不断“成熟”,也意味着机会变少、活力下降。
作为后发国家,当我们完成工业化时,海外已经没有足够空间销售产品,必然面临和欧美等传统强国抢市场。
市场就那么大,不是你的就是我的,这也是中美摩擦的原因之一。
教员之前一再强调,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世界,要分清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推动整体发展的只有实践。
面对摩擦,我们不能消极气馁,更不能盲目冲动,要在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咬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久久为功,自然有满意的结果。
一般解决零和博弈问题,只能静待市场出现新变量,摩擦的长期、短期收益都不及合作时,双方行为自然会调整。毕竟成年人的世界,没得那么多情感。
回到房地产,在经济下行时,自然也是亚历山大。房地产对经济发展,永远是锦上添花,却做不到雪中送炭,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无序的房地产发展会对经济产生抑制作用。
就像深圳那样,刚开始就是个渔村,慢慢经济发展起来,房地产自然开始繁荣。当房价增长速度超过实体投资时,大量的资金涌入,进一步推高房价,推高工作、生活成本,反过来抑制经济增长。
深圳是缩小版的中国、中国则是放大版的深圳。
目前来看,靠着房地产繁荣,推动经济发展,成功的不多、失败的不少。有人说三亚不就是这样的例子么,靠着独特的海滨位置、基础建设发展,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促进了经济发展。
从表面看,这么说有一定道理。但三亚的发展本质上是吃了中国发展的红利,大量其他地方享受了经济成果的先行者,涌入了这个地方。
在中国,除非发生乌克兰那样的灾难性事件,只要能保持稳定的发展环境、稳健的增长步伐,房子大概率还是会增值,但不会猛增,甚至一些地方还会下降。
有人肯定会说,博主,你这说了等于没说,这不把所有情况含全了。
你说的也对,从世界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看,城市化进程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只有把人们聚集在一起,才能精细化分工、提升经济效率。
像日本的东京湾约5000万人、聚集了日本约30%人口,韩国的首尔约2300万人、聚集了韩国约45%人口。
人口向大城市汇集,在我国也一样。
2010年左右的中国,不是在挖地、就是在建楼,不是在修路、就是在整公园,到处都是大工地,此起彼伏。
那些年也是城镇化进程加快的几年。
当然,城市规模扩大、交通变好,需要更多的税收去维护基本盘。这时全国形成从“农村”到“三四线城市”,从“省会城市”到“超一线城市”的人口转移的阶梯图。
建国初走过“农业”支援“工业”道路后,现在人口转移再次走了“农村”支援“城市”的老路。
新进城的青年们,有文化、有能力、有见识,缺的就是一个落脚的家,便有了几代人掏空钱包,用一生积蓄,扶孩子一程的买房记。
同时,那些外出打工赚钱的回乡农民,也有进城享受生活的需要,买房是他们融入城市的必须。
只要有人口的流入,就有新房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所有城市房价普涨。这会给人一种幻觉,增长会是一种常态,这进一步促使大家贷款买房,反正过几年收入就会翻倍。
但我们知道,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不可能只增不降。
现在我国经济放缓,原来不断扩容的城镇化模式就已经不可为继。
之前经过各地政府多年不懈努力,能买房的人都差不多已经上车,剩下的不论是内在需求、外在动力、荷包支撑,都严重不足。
各地方又不约而同把目光盯在一个新变量群体上,每年1000万的大学毕业生。
大学生对各自家庭来讲,是家里的支柱、未来的栋梁,但在地方政府看来,就是一个个优质的移动税源。各地创业扶持、落户扶持、就业帮扶政策不断,就一个意思,“抢人!”
能抢到人的城市,就会有年轻血液输入,就有了未来竞争的资本。如果输了这波抢人大战,随着老龄化社会到来,经济发展必然面临更大困难。
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首选工作地肯定是“北上广深”这几个超级城市,毕竟中国最顶尖创业环境、最好的医疗教育资源、最高薪的工作岗位,基本都聚集在了这些地方。
其次,选择一些潜力不错“杭州、南京、成都、合肥”等新一线城市也不错,只要城市不断发展,个人的身家也会随着城市水涨船高。
最后,如果家里有关系,回去当个公务员、进个事业单位,稳稳当当过一生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被投票中,大城市逐步进化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三四线城市则成为稳定的代名词,也许一些追求艺术发展、追求内心平静的人们,在这些地方也不错。
聊清楚了房地产和经济的关系,我们还要回答一个问题,中国人买房是从来就有的习惯,还是一种经济行为。
事实上,中国房地产刚刚商业化的时候,商品房很便宜,但是买的人也非常少,大家可以去问问家里面经历过2000年左右的人。那会大家不愿意贷款买房,都不喜欢负债,觉得不踏实,宁愿老婆孩子热炕头,图的就是个稳当,家里还有几亩地,勤快点、肯定饿不死。
后来为什么变了?因为城镇化、越来越多的人进城谋生,因为房价一直在涨、大家有了买房增值的预期。所以一度出现了全民买房,究其根本,是大家喜欢买一个大概率会上涨的“资产”。
当然,有的人说中国自古就喜欢“囤地”,这不假,但要注意,囤地的根本是因为土地在古代是近乎唯一的生产资料,而不是因为土地上面可以盖房子。
那么房子在现代是生产资料吗?一定条件下可以是,比如好出租的房子,可以带来稳定现金流,但对大多数人来讲就是一个住的地方。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这几年大起大落,黄金十年一去不返,买房投资不是明智的选择,房住不炒慢慢形成共识,只有刚需或者改善型需求才会买房。
基于这个前提,再想让房价飞上天,简直是痴人说梦。
但由于房地产行业是近几年经济的基本盘,上下游产业链实在是太长,稍有风吹草动,都会影响其他行业的走势。
所以,下半年房地产市场是好是坏并不单纯看政策本身,还要考虑当地的限购政策会不会绑,松到什么程度,购房者的经济实力,购房意愿等等因素。
其中,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经济环境。大的环境好了,就业回暖了,手里有了钱和稳定的工作,消费意愿自然会上升,房地产也会恢复正常增长。
但是无论怎样,像前几年那样房地产市场火热的局面,可能性比较小了。
如果经济形势持续走弱,手里没几个钱,首付都困难,更不要说未来的月供了,在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出手买房会有很大的顾虑。
天下从来没有普世价值,要不要买房,最终还是要衡量自身的情况。
对于普通大众,是否应该进入楼市,其实没有必要考虑得过于复杂。如果有居住刚需,并且积极倾向在当地落地生根,什么时候入市都是合适的。
住房在全世界范围内都安家立命所在,有人可能说了国外租房住一辈子云云,实际多半原因是买不起,也有可能人家没钱买不起也不在乎。当然也有非常有钱的人,就喜欢租房住,体验换来换去的人生,那另说。
相反,如果只是把房地产公司作为投机工具,那还是要相当谨慎的。一旦杠杆玩过了头,资金链断裂,钱没赚到,反而遭受反噬就得不偿失了。
不管如何,买房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要冷静果断。每个人有不同的喜好,有人就喜欢大的,有人就想要学区,有人非电梯房不买,有人必须带花园,有人觉得没有阳台就没灵魂。
但无一例外,当有了房子后,大家的第一时间都是喜悦。
没必要在乎外界的评论,也没有必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自己认为适合,觉得经济负担得起,那就果断地买。
从保值的大趋势来说,一、二线中心城市的房子肯定要比三、四线偏远城市的房子保值,但买房涉及以后工作、生活方式的选择,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就好。
房地产对经济来讲是锦上添花,但对一个家庭来讲,绝对是雪中送炭。海边的海景房有人买,山间小木屋也有人喜欢,我们过一生,不就图个舒适、开心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