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经济低迷,失业高企,5月当月的CPI仅为0.2%……即便是六月,也不免让人感到丝丝寒意!有人把这归之外贸不振——东南亚人抢了我们的饭碗;有人把这归之于欧美等国的脱钩——欧美制造业回流影响了我们的就业,等等,不一而足。但是,有我看来,这些因素都不是主要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是由内因和外因决定的,其中内因起决定作用,外因起辅助作用。就是说,我们的重点是一定把内循环做起来,这样,即使外贸再不好,我们的经济仍然会是健康的,我们的失业率也会降低!
那么如何把内循环做起来呢?我认为我们的管理层认识到了这方面的重要性,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包括近期的连续降息等,不过,在我看,与经济的实际情势相比,这些措施的力度有待商榷。怎么讲?一句话,我认为,我们的利率降得还远远不够!
三五年前,A股全部上市公司的权益回报率中位数为10.5%左右,去年这一数据为6.5%左右,但是,今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为1.2%,折算到全年为5%左右。
我们知道权益回报率一定是要高于债权回报率的,因为在公司清算时,权益资产是劣后于债权的。权益资产的风险大于债权资产的部分,体现为风险溢价,一般这个溢价为2-4%左右,但是,目前,我们的这一风险溢价率降到了零甚至负数!
以601939建设银行为例,从其2022年的年报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公中长期借款利率为4.1%,而对个人的长期借款利率为4.86%。对公司中长期借款利率与我们预计的权益回报率5%之间的差额仅0.9个百分点,对个人的中长期借款利率与我们预计的权益回报率5%之间的差额仅0.14个百分点。
上面的举例是国有大行,其对公贷款平均利率主要反映着大中型企业,实际上,我们困难的主要是中小企业,所以,我们来看一看主要以中小企业为贷款对象的银行的例子,就以长沙银行为例来说明吧。
上表摘自长沙银行2022年的年报,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对公贷款利率达5.56%,对个人的贷款利率为6.69%,与我们的预计权益回报率5%相比,风险溢价是不是出现了负数?1、对公贷款的溢价为负的0.56%,但是,由于上表数据既包括中长期借款,又包括短期借款,所以,实际的溢价值不止负的0.56%,估计会达到负的0.8%左右。2、对个人贷款的溢价为负的1.69%,但是,由于上表既包括中长期借款,又包括短期借款,所以,实际的溢价值不止负的1.69%。
当然,近期央行正在下调利率,我们的长期LPR利率估计会从去年10月份的4.3%降为4.2%或4.1%。但是,0.1%-0.2%这样的下降显然是杯水车薪!我们的权益回报率与债权回报率之间的溢价仍是负数。
在上述长沙银行的2022年报中,我们可以合理地推断其对公中长期贷款利率为5.8%左右,目前降息后大致可能为5.5%左右。那么,如果按照权益报酬率大于中长期债权回报率2个百分点预计,我们合理的对公中长期贷款利率就应降为:3%(5%-2%)。就是说,如果利率充分反映了市场供需,那么,我们5.8%左右的对公贷款利率要下降为3%,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再下降2.8%个百分点!那么长期的LPR呢,就要下降为1.5%(4.3%-2.8%)。这时,我们的存款利率是不是要降为〇呢?
不过,在大幅度下降利率前,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我们今年的经济低迷是暂时,还是较长期的,如果是暂时的,我们不需要大幅度的下调利率,也免政策面变化太大。但是,如果是长期的,则我们需要尽快大幅度下调利率。
基于以下因素,我认为,我们的经济低迷是有一定的长期性的:一、欧美制造业回流是基本不可逆的;二、我国低端制造业的转移是不可逆的;三、我国新旧动能的转型是确定的,就是由劳动密集型转为资金和科技密集型;四、我国人口已达峰,人口缓慢下降是确定性的;五、我国房地产大发展,前期较高的杠杆包括企业的杠杆和居民的杠杆需要逐步消化是确定性的……不过,未来也不会特别的悲观,电动汽车、电池、光伏产品的出口大增,新能源的发展,科技自主如火如荼,等等……一段时间后,我们一定会再次走向新征程。
就像开车,我们处于换挡期,这时,我们需要松下油门,就是说,我们需要较低点的速度……降息的本质就是降速,就是让政策工具适应经济的实际情势——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以上,说的是理论上的东西,然而,实际上,我们的理论也是得到了验证的,今年以来,存款大增,提前还贷的人多了,由于银行贷款放不出去,我们接到银行提供贷款的电话也多了……
大家说,能把存款利率降到〇吗?
大家说,存款利率降到〇有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