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纯/文
好多不愉快的事在我们的脑海中缠绕,都是因为放不下。
放下那些学历、背景、身份、地位的包袱吧。无论地位还是权力等,我们所拥有的都是暂时的,我们只是某些事物的保管者,一旦生命结束,所有的一切就都结束了,都没有任何意义了。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的行列中来,让曾经的辉煌过去吧!
拿得起是勇气,放得下是度量;拿得起是能力,放得下是超脱。
很多事太在意是没有用的,干脆就别太在意了。倒不如转身离去,继续自己该做的事情。
“记人之善,忘人之过”,“严于律已,宽以待人”。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坏处,要掩盖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事能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你的心里装满了执着,如何听得见道理?”
古人云: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要记住:来时来,去时去,终需有,莫强求。学会放下,也就学会了解脱。
放下是一种境界,是经过思索、经过痛苦、经过挣扎、经过突围后的顿悟!放不下悲情,悲情就如丝茧缠得心透不过气来;放不下功名,功名就如石垒压在心头;放不下虚荣,虚荣就如同酸碱腐蚀着心灵;放不下仇恨,仇恨就如毒雾遮住了阳光……
许多人在生活中感到困苦和郁闷,根本原因就在于不懂放弃,不能动手去清扫自已的心灵,才会有很多纠结无解的痛苦,或是陷入深深的无法自拔的困境中。
和谐是沉静,是淡泊,是宽容,是中庸,是礼让,是信任,是祥和,是与人为善,是自得其乐,是清心寡欲,是与世无争。
高山无语,深水无波。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一味地追求公平往往不会有好结果,你所知道的表象,不一定能成为你申述的理由。现实生活中,绝对的公平是没有的,不仅是职场,其他领域也是一样,这个世界不是根据公平的原则创造的。比如,老鹰吃蛇,蛇吃老鼠,老鼠又吃粮食……只要看看大自然就可明白,世界对于这些受到威胁的弱者来说永远是不公平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追求绝对的公平,就会导致心理严重失衡,使自己变得浮躁不安。何不放下追求绝对公平的心态,使自已的心灵得以解脱呢?放下,就是快乐。
不必事事苛求公平。希望每一件事都公平是人们心理常常受到防害的原因之一。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公平,所以不必事事都拿一把公平的尺子去量,否则就是自已与自已作对。
人不讲理是一个缺点;但人若硬讲理,就是一个盲点。其实,不管什么时候,理直气“和”都比理直气壮更能说服改变他人。
工作上,放下成绩,记得缺点和不足;生活上,放下金钱和欲望,记得勤俭和朴素;感情上,放下怨恨和忌妒,记得与人为善;忘记你对别人的恩赐,记得别人对你的帮助……在为人处世中,放不下那些负担,只会让自已站在人生的低谷中,呼吸不到高峰上的清新空气。
快乐与否,其实就在于放下与放不下之间的平衡。做人,至少不该放下善良和正直;处世,至少不该放下宽广的胸怀;做事,至少不该放下厚道与仁义。责任不该放下,良知不该放下,情义不该放下。不该放下的无论如何也不要放下,否则你就会播下不幸的种子。该放下的自当从容地放下。不放下,就只能与忧愁相伴。
你得到了事业,很可能就失去了生活;你坚持了原则,很可能就会失去朋友。仇恨这东西,你侵犯它,它就会膨胀起来,挡住你的路,与你为敌到底。仇恨和争吵其实就在人们的一念之间,仇恨能掩盖一个人的品德,争吵只会损害一个人的形象。
恨,能挑起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不要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无法割舍,毕竟,喜爱一种事物的初衷,并不是为了在失去它时而伤心。人生中的许多东西既已失去,不妨就让他失去吧。要知道,执着失去的只会让自已更痛苦,唯有放下,才能解脱。
佛让我们放下六根、六尘、六识。清心寡欲就会轻松自在,随遇而安就能自得其乐,放下就是解脱。
幸福是放下那些琐事而得到的畅快,是珍惜自已身边所拥有的事物。放下苦闷,放下烦恼,放下压抑,放下名利,从而使自已得到释放、减压、解脱和坦荡。
肯放下坏心情的包袱,就会有好心情的到来。人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越会不自觉地把坏心情抱得更紧,结果使心情更坏,更难过。就像缘分,可遇不可求,该是你的,早晚是你的;不该是你的,怎么努力也得不到,是聚是散都应随缘。若是有缘,时间空间都不是问题;若是无缘,终日相聚也无法会意。凡事不必太在意,更不要强求,就让一切随缘吧。缘可求而又不可求,缘如风,风不定;云聚是缘,云散也是缘。
快乐地活在当下,让自已永葆喜悦之心。放下对别人的仇恨,就是解脱了自已,成全了别人。宽恕别人的同时,也宽恕了自已。放过了他人,也就放过了自已。放下心中的怒,放下心中的恨,放下心中的不平,不要太斤斤计较,你的每一天都将是美好的。
一个不懂放下的人,如同一个只会进气,不会撒气的气球,早晚会爆。祸患的到来,全是争与贪的结果。而无争,也就无灾祸。从来清白无遗祸,自古贪争有后殃。
把个性和原则做为理由,是一种错误。不能纠正的事,何必还要硬纠正呢?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
心灵的房间,如果长时间不打扫就会落满灰尘。被灰尘蒙蔽的心,也会变得灰色而迷茫。人之所以觉得难过,是因为人们总是紧紧抓住不快乐的理由,无视快乐的理由。何必要用得失做一个囚笼,将自已的心囚禁于其中呢?
忍,不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是放下,放下心头那把刀,就不用再忍了。
能够放下心之执念,方得修身修心之果。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古祖说过:人生在世,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不要为外物所拘,心安理得处,就是明心见性,参悟得法。
把自私自利放下,把名闻利养放下,把五欲六尘放下,把贪嗔痴慢放下……愈放下,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