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李主任,我想问问你,我姨最近每天都喝柿子叶泡的茶,说能降血压,我是不太信的,她今年59了,前几年血压偏高,但不太愿意吃药,说中药茶饮更自然些。
她喝了快仨月了,说最近体检结果不错,还让我也试试。你看,这东西真的能起作用吗?”
问话的人穿着格子衬衫,手里攥着一张写满字的A4纸,上面记着姨妈喝茶的时间、方法,还有她自己查到的几段中草药功效,神情认真又带点不确定。
她姨住江苏一个小镇,日子过得不急不缓,买菜做饭都规规矩矩,平时很少吃外卖,不抽烟不喝酒,就是血压这个事让家人一直操心。
很多人都在问,到底是不是哪种植物一泡就能把血压拉下来?柿子叶这种东西,多数人连吃都没吃过,更别说拿来泡水了。
但它在一些民间用法里,确实早就被拿来当做一种降压、护血管的“草本饮品”。问题是,它到底靠不靠谱,真有那么神吗?得一个一个来看。
柿子叶中含有丰富的类黄酮,这个成分在植物界很常见,但在柿子叶里浓度特别高,尤其是槲皮素和山柰酚这两种。
这些类黄酮不是简单的抗氧化物,它们在血管内皮的作用非常明确。
血管内皮细胞如果长期受到高压损伤,会引起内皮功能紊乱,导致血管弹性下降,最终诱发更严重的问题。
类黄酮能改善内皮细胞的应激反应,减轻炎症水平,让血管在高压下也不容易变脆,结构更稳定。
除了类黄酮,柿子叶里还有维生素C、单宁、多酚等成分,这些化合物本身就有调节代谢的功能。
特别是多酚,能促进肝脏中脂类物质的代谢,间接缓解高脂血症引起的血管紧张状态。
有趣的是,柿子叶的单宁含量不算高,不容易刺激胃部,对大部分人的肠胃都比较友好,不像有些苦寒草药喝多了就拉肚子、胃胀。
不过,这些营养成分虽然有效,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其实是柿子叶对“血液黏稠度”的影响。这一点是很多人都没注意的点。
中老年人血液黏稠,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脂肪太多,而是因为血浆蛋白浓度高、纤维蛋白原代谢紊乱,这会让血流速度变慢、血管阻力增加,从而拉高血压。
柿子叶里的天然酚类物质有助于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状态,降低血液在小血管中的摩擦阻力,这种“润滑”效果才是它能让血压慢慢降下来的关键机制之一。
有一些小样本实验发现,柿子叶在调节肾上腺素反应上也有影响。这也就是说,它有可能让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得到缓解。
人在长期处于压力环境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让血管收缩、心率加快,血压自然也会跟着上升。
如果柿子叶里的活性物质能缓解神经兴奋,那就能从源头减少血压的波动。
还有一点也挺关键,就是饮用方式的问题。有些人泡的方式太随意,水温太高、时间太长,会破坏活性成分。
正确的泡法应该是80度左右的热水,焖泡5分钟左右,控制浓度不过于刺激,长期坚持喝,才能让身体慢慢建立起这种代谢调整的状态。
有人三天两头换,今天喝这个、明天喝那个,反而什么效果也看不出来。
从体检结果来看,江苏这位大姐三个月以后血压下降了不少,而且血脂、肝功能、心电图指标都比前一季度改善。
最明显的是肝酶水平下降,这说明她身体的代谢负担减轻了,血管通畅了,心脏泵血也没那么费力了。
这种改善不仅是单纯的降压,更像是整个循环系统的压力得到缓解,是从多方面改善得来的。
虽然说柿子叶确实有一定辅助调压的作用,但如果拿它当主药,指望彻底代替药物,那就是误区了。
它更像是一个“代谢辅助剂”,帮身体维持一个平衡的血管环境。
更别说有些人身体状态比较复杂,比如肾功能不好、胃肠吸收能力差,那吸收的效果可能就差很多了。用得再好,也得结合实际情况去判断。
还有个值得关注的点是,柿子叶有时候会和钙离子、铁离子结合,影响矿物质的吸收。所以在补钙、补铁期间,不适合同时大量饮用。
饭前饭后间隔一两个小时饮用,会好很多。这种细节,才是真正决定它有没有用的关键。
对于体质偏寒、脾胃虚弱的人,长期大量喝柿子叶茶可能会有轻度腹泻、食欲下降等反应。
不算严重,但也说明它并不是对每个人都完全无副作用的。植物性的东西虽然温和,但本质上依然是活性物质,有作用就一定会有反应,区别只是大小而已。
整个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是,血压的改变并不只来自一杯茶,而是这位大姐在喝茶的同时,还控制了饮食的油盐摄入,每天早上散步半小时,晚饭也比之前吃得更清淡。
这些看起来平常的小改变,和柿子叶茶一起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调节系统。所以单独拎出柿子叶来讲,效果有,但不是万能。
如果一个人不爱喝茶,对草本味道很敏感,还有什么方式可以发挥柿子叶的降压效果,而不通过饮用的方式来实现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得看活性成分能不能通过其他载体进入体内。
研究人员已经在尝试将柿子叶提取物做成片剂或胶囊,浓缩类黄酮、多酚成分,通过肠道直接吸收。
初步实验显示,这种方式在生物利用度上反而比泡茶更稳定,适合肠胃吸收能力差或不习惯饮茶的人群。
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式对提取工艺要求高,必须控制温度和溶剂,保证有效成分不被破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徐文秀,郭玉平.柿叶茶营养成分分析[J].食品工业,2013,34(01):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