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时间:2025-04-14 20:36:45 来源:淘八折  阅读:(10) 收藏
转载:

1993年,上海街头飘起第一缕奶油香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名为“克莉丝汀”的西点品牌会在未来三十年里经历一场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它曾是中国烘焙行业的代名词,千家门店的扩张速度让同行望尘莫及,港交所的钟声更是将其推向“烘焙第一股”的神坛。

1993年,上海街头飘起第一缕奶油香时,没人能想到,这个名为“克莉丝汀”的西点品牌会在未来三十年里经历一场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它曾是中国烘焙行业的代名词,千家门店的扩张速度让同行望尘莫及,港交所的钟声更是将其推向“烘焙第一股”的神坛。然而,当2025年破产清算的公告传来时,人们才惊觉:这座用资本、野心和工业化堆砌的帝国,早已在时代的裂缝中悄然腐朽。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走向破产清算!


近日,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发布公告,由于克莉丝汀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于今年3月12日裁定受理克莉丝汀破产清算案,并在3月18日指定上海星瀚律师事务所担任克莉丝汀管理人。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为了最大限度清查破产财产状况,依法追回破产财产,该律所现向社会公众广泛征集克莉丝汀的财产线索,范围涵盖现金、不动产、动产、股权、有价证券、应收账款等。


实际上,早在今年2月,企查查一则法律诉讼信息就显示,克莉丝汀的关联公司克莉丝汀食品有限公司新增一则破产审查案件。另外,在被破产清算之前,克莉丝汀早已于去年12月就已正式退市,旗下门店也早已全部关停。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据悉,创立于1993年的克莉丝汀巅峰时期曾拥有超1000家门店,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烘焙市场,是一片尚未开垦的处女地。台商罗田安带着德国生产线和冷链技术登陆上海,用“中央工厂+直营门店”的模式撕开了传统作坊的缺口。流水线上诞生的鲜奶蛋糕和瑞士卷,以标准化的甜度、统一的尺寸迅速征服市场。到2000年,克莉丝汀的门店突破800家,2012年上市时年营收飙至13.88亿元,市值一度超过60亿港元。


彼时的成功,是工业化对作坊的降维打击。一台德国全自动生产线每小时产出5000只蛋挞,冷链配送让产品保质期从3天延长至7天。资本更是一剂猛药——上市募集的8.3亿港元被用于收购区域品牌、扩建中央工厂,甚至将竞争对手的渠道收入囊中。克莉丝汀的野心不止于面包,它要成为烘焙界的“沃尔玛”:货架上摆满预包装食品,收银台前挤满抢购预付卡的顾客。巅峰时期,预付卡收入占比超60%,一张卡片沉淀的资金足以支撑门店扩张的野心。


但危机早已埋下伏笔。当消费者在门店里用预付卡换走最后一个鲜奶蛋糕时,没人注意到,克莉丝汀的研发投入仅占营收的0.7%,新品存活率不足10%。资本狂欢的背后,是产品创新的停滞。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崩塌前夜:内斗、僵化与信任的溃堤


2017年,一场股东大会撕开了克莉丝汀衰落的序幕。创始人罗田安被资本方联合罢免董事职位,理由是“战略冒进导致亏损”。这场权力的更迭像推倒了多米诺骨牌:此后三年,CEO换了五任,董事会的会议室里充斥着股东派系的互相指控。


内耗之下,克莉丝汀的市场嗅觉愈发迟钝。当鲍师傅的肉松小贝在抖音上创下日销10万盒的纪录,当好利来的联名蛋糕引发凌晨排队时,克莉丝汀的货架上依然躺着90年代的瑞士卷。塑料盒上的蝴蝶结泛着陈旧的粉红色,价格标签上的数字却逐年攀升——一只蛋挞卖到8元,比街边现烤的贵出一倍。


更致命的打击来自预付卡。2022年,大环境冲击下200余家门店陆续关闭,消费者握着未消费的卡片涌向总部,却发现连客服电话都已停机。2.5亿元未兑付金额被曝光后,“克莉丝汀跑路”冲上热搜,昔日的现金流支柱瞬间化作信任的绞索。


2022年7月,克莉丝汀陷入“经营异常”的漩涡。当时,公司被曝上海几乎所有门店已暂停营业,待兑付的预付卡券金额超2.5亿元,存在门店房租、员工工资被拖欠等多种问题。到了8月份,克莉丝汀宣布部分门店重新开业,似乎又带给市场一丝希望。


而到了2023年3月10日,克莉丝汀一则公告让希望再次落空:“本集团现金流紧绌并且遭遇经营困难,在支付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员工薪酬方面出现延误,截至2023年2月28日,拖欠金额约为人民币5700万元。由于拖欠货款,若干供应商已展开法律程序,冻结了本集团的银行账户。”


克莉丝汀表示,上述情况对集团营运造成不利影响。集团自2022年12月起已暂时关闭旗下所有零售门店。不久后,克莉丝汀发布的一则公告显示:为了偿还拖欠的店铺租金、供应商货款、员工薪酬,已经变卖掉了上海的两处物业,共约人民币1689万元。


“克莉丝汀即将退市这件事让我很心痛,我用二十多年辛辛苦苦把这个孩子培养出来,最多的时候员工1万多人,现在被转移资产搞成这样。我对不起供应商,对不起消费者,对不起被拖欠工资的无辜员工们。”创始人罗田安说道。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谁能活过下一个十年?


克莉丝汀的破产清算,像一面镜子照出烘焙行业的生存法则。它的倒下并非偶然,而是传统企业在多重时代挑战下系统性失能的典型案例。这一事件留给行业的启示,远超过一家企业的生死,而是对整个生态的深刻警示。


战略层面,资本与长期主义的失衡是致命伤。克莉丝汀上市后陷入“规模至上”的误区,将融资用于盲目扩张而非核心竞争力建设。资本对短期回报的追逐,导致企业为维持股价在二三线城市疯狂开店,却忽视区域消费力与产品匹配度。这种“开一家亏一家”的扩张实质是资本催生的虚假繁荣,最终演变为资金链崩盘的导火索。


产品层面,工业化效率与消费体验的割裂成为桎梏。克莉丝汀曾凭借中央工厂模式横扫市场,但当Z世代开始追求“现制”“手作”“食材故事”时,预包装产品的工业化属性反而成为原罪。其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瑞士卷,在消费者眼中成了“没有灵魂的工业品”,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效率与体验冲突时,新一代消费者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前者。行业必须重新定义“标准化”——不是流水线生产的绝对统一,而是通过冷冻面团技术、智能烘焙设备等新方案,在保证品控的同时保留“手工温度”。


运营层面,预付卡模式暴露传统连锁的路径依赖。克莉丝汀长期依赖预付卡现金流支撑运营,这种模式在行业上升期是杠杆,在衰退期则变成绞索。2.5亿元未兑付金额不仅引发信任崩塌,更暴露企业缺乏健康现金流管理能力。未来烘焙企业需重构用户关系:从“卖卡”转向“经营用户生命周期”,通过私域流量运营提升复购率,而非依赖预付费输血。


管理层面,治理结构缺陷放大了行业波动风险。克莉丝汀管理层内斗的本质,是草莽时代起家的创始团队与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冲突。股东对控制权的争夺让企业失去战略定力,在现制烘焙、健康轻食、线上化等关键转型窗口期集体失声。这提示行业需要建立“弹性治理结构”:创始人需学会与资本共舞,通过AB股、战略委员会等机制平衡控制权与专业化决策,避免将企业变成权力斗兽场。


克莉丝汀的故事最终指向一个终极命题:烘焙行业的价值锚点究竟在哪里?曾经的答案是规模和效率,但当下必须转向“情感连接”与“可持续价值”,当消费者购买的不再是商品而是生活方式,企业的竞争就升维为文化创造力的比拼。克莉丝汀的崩塌,恰是因为它只把自己当作面包生产者,而忘了烘焙本质上是一门关于幸福的生意——而幸福,永远需要与时俱进的定义。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图片来源:克莉丝汀官网截图

从巅峰期超1000家门店到破产清算,曾经“烘焙巨头”跌落神坛?

结语


克莉丝汀用三十年的故事写满行业的隐喻:工业化可以缔造帝国,却守不住王座;资本能够点燃野心,也能焚毁根基。


烘焙行业的洗牌从未停止。2025年,全国新增门店10.3万家,关闭9.5万家,死亡率高达92%。但生死之间,总有新物种在进化,克莉丝汀的遗产,或许是给所有从业者的一记警钟。当消费者举起手机,不是为了拍摄产品,而是为了扫码进入会员系统;当生产线上的机器轰鸣,不是为了追求规模,而是为了精准响应每一张订单的需求——或许只有到那时,烘焙这门古老的生意,才能真正穿越周期,在淬火中重生。

标签:

热门排行

猜你喜欢

热门标签

扫描二维码打开

周一至周六

9:00-22:00                  

淘八折  滇ICP备2023000592号-34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532300MAC2D0R706 Copyright © 2010 - 2025 https://www.sfz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