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凌晨三点,杭州某商场门口排起长队。有人裹着羽绒服打盹,有人刷手机提神,队伍末尾的年轻人一边跺脚取暖,一边自嘲:“为了双丑鞋,我真是疯了!”
他们等的不是AJ,也不是椰子,而是一双曾被戏称为“中产足力健”的萨洛蒙(Salomon)。
若干年前,这双鞋躺在奥特莱斯的货架上无人问津,如今,它成了年轻人抢破头的“社交货币”。
76年间,这家法国老牌三次被卖身,从阿尔卑斯山脚下的金属作坊,沦为资本巨头的“提线木偶,直到2019年,它被中国安踏收入囊中,才在中国男人的狂热追捧下重获新生。
从“滑雪教父”到阿迪的“打工仔”
1947年,法国工匠弗朗索瓦·萨洛蒙在阿尔卑斯山脚下开了间50平米的小作坊,专做滑雪板钢制边缘。
彼时二战刚结束,欧洲经济萧条,滑雪还是富人的游戏。但弗朗索瓦的儿子乔治发现,滑雪事故频发并非因为技术,而是装备太差。
于是,他埋头捣鼓出一台自动化机器,将钢制边缘的精度提升到毫米级。
1952年,萨洛蒙的滑雪板固定器“Meil Carres”横空出世,成为滑雪界的“保命神器”。
此后的三十年,萨洛蒙几乎垄断了滑雪装备市场。它像一位固执的匠人,只做专业产品:滑雪板必须轻到能单手拎起,靴子要贴合到“人鞋合一”。
这种极致追求让它成为冬奥会官方供应商,却也埋下隐患——滑雪终究是小众运动,市场天花板触手可及。
1997年,阿迪达斯向萨洛蒙抛出橄榄枝,面对年均仅2%的业绩增长,萨洛蒙选择了妥协。
合并后的阿迪达斯-萨洛蒙公司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运动品牌,但萨洛蒙的定位却越发尴尬:阿迪需要它填补户外品类,却不愿投入资源。
萨洛蒙的经典滑雪靴被贴上“过时”标签,设计师被迫在跑鞋上缝阿迪的“三道杠”,老用户痛心疾首:它成了阿迪的打工仔!
被芬兰巨头“放养”,却意外闯入时尚圈
2005年,阿迪达斯决定“甩包袱”,将萨洛蒙卖给芬兰体育巨头亚玛芬。这次交易充满荒诞——亚玛芬看中的并非萨洛蒙,而是其母公司旗下的高尔夫品牌泰勒梅。
就这样,萨洛蒙成了“买一赠一”的赠品,被扔进亚玛芬的仓库吃灰。
2014年,巴黎时装周后台,一位模特穿着萨洛蒙的越野鞋候场。
这双鞋本是为山地马拉松设计的专业装备,粗犷的鞋面、笨重的鞋底,与T台的精致格格不入。但时尚编辑们却像发现了新大陆:“丑得真特别!”
几个月后,潮牌The Broken Arm主动找上门,求联名合作。
亚玛芬如梦初醒,他们给萨洛蒙定了新规矩:专业线继续服务硬核玩家,另开一条“高级支线”专攻时尚圈。
设计师把荧光绿、玫红色泼到鞋面上,将鞋带系统改成“一秒收紧”的黑科技,还偷偷在鞋舌里缝了个小口袋——潮人用来装钥匙,户外玩家用来塞能量胶。
2018年,萨洛蒙与奢侈品牌马吉拉联名的XT-6鞋款引爆社交媒体,原价998元的鞋被炒到5000元。潮人们一边骂“丑贵”,一边通宵排队。
安踏押注中国男人,丑鞋逆袭成“中产勋章”
2019年,中国安踏联合财团以46亿欧元收购亚玛芬,这笔“蛇吞象”的交易震惊行业,但外界普遍看衰:“安踏自己还没玩明白,还想救活萨洛蒙?”
安踏的赌注押在了中国男人身上。
此前,中国户外市场是始祖鸟和北面的天下,但它们的消费者以中年男性为主。安踏发现,新一代年轻男性正在崛起——他们热衷露营、飞盘,追求“硬核休闲”。
萨洛蒙的丑,恰恰成了差异化优势:肥大的鞋面显腿细,笨重的鞋底显个高,土味设计反而自带“反精致”人设。
安踏将萨洛蒙的营销重心投向小红书和抖音,鼓励用户晒出“萨洛蒙穿搭”:配工装裤是山系潮男,搭西装是松弛感精英,甚至有人穿着它拍婚纱照,标签“萨门永存”。
更狠的一招是“饥饿营销”,安踏严格控制萨洛蒙的出货量,热门款必须抽签购买。
杭州某门店开业时,队伍从凌晨排到中午,有人现场加价2000元求转让。二级市场上,萨洛蒙的价格翻了两倍,代购们戏称:抢到就是赚到,比基金靠谱!
中国男人的热情让萨洛蒙起死回生,2020-2022年,其中国区收入增长超300%,70%来自鞋类。曾经连年亏损的亚玛芬,竟为安踏贡献了80亿营收。
逆袭背后:中产要面子,更要“里子”
萨洛蒙的走红绝非偶然,当年轻人厌倦了AJ的撞款和椰子的溢价,他们需要一双“低调有故事”的鞋。
然而,真正留住消费者的,是萨洛蒙藏在“丑”背后的专业基因。有用户抱怨鞋底不防滑,萨洛蒙客服直接回怼:“这是为山地设计的,走水泥路请买足力健。”
潮人们这才发现,鞋舌上的小口袋能固定鞋带,袜套设计能防止砂石进鞋,甚至鞋面的反光条都是为夜跑设计。
一位资深驴友总结:穿萨洛蒙的人分两种,一种装X,另一种真去登山——但前者迟早会被后者同化。
如果是你,会选择这样一款又丑又贵的鞋子吗?
参考资料: